17《望天门山》.doc

返回 相似
17《望天门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7《望天门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7《望天门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7《望天门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7《望天门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校 遮岛小学 年级 三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 17 望天门山 学科长审核意见及签名 备课组长 杨晓解 执笔 尹丽梅 备课组成员 尹丽梅 侯学倩 杨晓解 杨明书 陈云平 张爱波 授课时间 2019 年 10 月 8 日 执教教师修改 意见或课后反 思 一 教学内容及说明 1 内容 望天门山 是部编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的一篇古诗 这首古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 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2 说明 作者李白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写 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 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 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 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诗中的第一行写山 写出了浩荡东 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第二行写水 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 作用 第三行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 第四行则点 明 望 的立脚和诗人的淋漓兴会 二 教学目标及说明 2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会写 断 楚 等5个生字 正确读写 诗句中的词语 2 能力目标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全诗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理解诗意 激发想 象力和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山 水水的感情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 热 爱祖国的伟大情感 二 教学点 1 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 想感情 2 难点 掌握古诗内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 3 知识点 会写 断 楚 等5个生字 正确读写 诗句中的词语 4 能力点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 诗 理解词义句意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5 教育点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 问题与诊断分析 3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 之前就学过 他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 了解到他这写了大量歌颂祖国 山河的诗篇 由于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均衡 全 班60个学生 能把话说清楚完整的有10个左右 而有近 20个学生的认识水平还相当于一年级 积累量不多 语 言表达不流畅 所以在理解词义句意 诗歌内容 体会 思想感情上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有教学中帮扶会比较多 老师在课堂中也会更多的关注差异 学法指导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四 教学支持条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 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当堂训练 巩固检测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 教学情境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 学生背诵李白的古诗 2 走近作者 4 3 引出课题 望天门山 并齐读 二 自主学习 1 出示古诗自由读 读准生字词 2 教师范读 3 指名读 教师点评 4 识记生字 5 全班齐读 三 合作探究 合作 1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那画里都画了什么呢 让我们 一起去读读 找找 画画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 合作 2 再读古诗 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5 四 精讲点拨 1 学习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出示水流撞击山石的图片及诗句 指名读 引导想象 学生描述情景 谈体会 指导读 2 学习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生观察 畅谈感受 说诗人心情 指导朗读 3 再读感悟 五 当堂训练 巩固检测 1 合作朗读 2 指名背诵 6 六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 李白 望庐山瀑布 板书设计 7 望天门山 前置作业 学校 班级 姓名 1 走近作者 收集诗人李白的资料 及李白当时写下这首诗的 历史背景 2 解释下列词语 天门山 中断 楚江 碧水 东流 至此回 回 相对 一片 孤帆 日边 3 结合课本注释及查找资料 理解诗句的意思 8 4 李白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可真不少 我能把它收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