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 教学设计.docx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 一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是一项基础数学知识 要让学生 从具体直观出发 经历概括发现的过程 并过渡到抽象的把握 教科书利用天平 的直观演示 通过在天平的两边同时 加 和 减 相同质量的砝码得出等式的 性质 1 通过在天平的两边同时 乘 和 除以 相同倍数的砝码得出等式的性 质 2 在学生直观理解等式性质的基础上 又通过文字形式和数学符号形式加以 描述 目的是让学生深化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体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等式性质 的简洁性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是 等式性质的探究和理解 二 教学目标分析二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性质及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概括能力 应用新知的 能力 3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师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 教法分析三 教法分析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实验观察 自主归纳法 2 自主探究 讨论交流法 3 自主学习与讲授相结合法 四 学情分析四 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七年级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定义 并且 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乐于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我校生源主要来自附近的 一些农村小学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学生学习的情况较差 小学基础不扎实 并 且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上课捣乱 学习不思上进 造 成大面积掉队 厌学 弃学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新课程的发展 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数学学科的表现尤为突出 七年级学生好动 好奇 好表现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采用形象生动 形式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借 助天平来理解等式的性质 五 教学流程五 教学流程 六步有效课堂教学法六步有效课堂教学法 一 复习 检查 一 复习 检查 操作 操作 复习旧知 检查作业情况 通过投影或黑板或教师口头提问 学生回答 时间 时间 5 分钟 目的 目的 使学生巩固旧知 养成复习 预习习惯 意义 意义 培养学生自觉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为下一步学习做 好准备 二 介绍新课 展示目标 二 介绍新课 展示目标 操作 操作 教师介绍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思路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小黑板展 示教学目标 时间 时间 3 分钟 目的 目的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意义 意义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主动去探索 三 自学与精讲 师生互动 三 自学与精讲 师生互动 操作 操作 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去自学 然后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 教学重 难点及常错点等进行精讲 时间 时间 15 分钟 目的 目的 1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自学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2 通过教师的精讲 使学生弄懂疑点 纠正错误 掌握重 难点 意义 意义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四 练习 检测 评 四 练习 检测 评 操作 操作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 精心设计练习题 学生练习时 教师巡视指导 并点评 时间 时间 15 分钟 目的 目的 通过练习 检测检来验证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意义 意义 及时反馈信息 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五 课堂小结 五 课堂小结 操作 操作 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教师点拔 时间 时间 5 分钟 目的 目的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系统化 便于今后学习 意义 意义 巩固加深所学知识 使其形成知识链 知识网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操作 操作 1 配套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2 让学生写出收获和疑问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间 时间 2 分钟及课后 目的 目的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意义 意义 1 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巩固 2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 教学学案六 教学学案 3 1 2 3 1 2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 教案教案 一 复习 检查 一 复习 检查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像m n n m x 2x 3x 3 3 1 5 2 3x 1 5y这样的式子 都是 等式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叫做等 式通常可以用a b表示一般的等式 二 介绍新课 目标展示 二 介绍新课 目标展示 本课学习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 次方程 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根据 本节课直接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讨论一些 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 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 方程 2 经历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过程 培养观察 归纳的能力 3 在运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 x a 的形式的过程中 渗透 化归的数学思想 三 自学与精讲 师生互动 三 自学与精讲 师生互动 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如果在平衡天平的两边都加 或减 同样的量 天 平还保持平衡 等式的性质 1 等式两边加 或减 同一个数 或式子 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 那么a c b c 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如果在平衡天平的两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天平 还保持平衡 等式有什么性质 等式的性质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的数 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 那么ac bc 如果a b c 0 那么 注意 等式的性质 1 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b cc 等式的性质 2 如果a b 那么ac bc 如果 a b c 0 那么 注意 1 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 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2 等式两边加或减 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3 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 0 即 0 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四 练习 检测 点评 四 练习 检测 点评 在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后 小红发现运用等式的性质可以 使复杂的等式变得简洁 这使她异常兴奋 于是她随手写了 一个等式 3a b 2 7a b 2 并开始运用等式的性质对这 个等式进行变形 其过程如下 两边加 2 得 3a b 7a b 两边减b 得 3a 7a 两边除以a 得 3 7 变形到此 小红很惊讶 居然得出如此等式 于是小红开始检查自己的变形 过程 但怎么也找不出错误来 聪明的同学 你能让小红的愁眉在恍然大悟中舒展开来吗 练习 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1 x 5 6 2 0 3x 45 3 5x 4 0 4 解 1 两边加 5 得 x 5 5 6 5 于是 x 11 检验 当x 11 时 左边 11 5 6 右边 所以x 11 是原方程的解 2 两边除以 0 3 得 于是 x 150 检验 当x 150 时 左边 0 3 150 45 右边 所以x 150 是原方程的解 解 3 两边减 4 得 化简 得 两边除以 5 得 检验 当x 时 左边 0 右边 所以x 是原方程的解 解 4 两边减 2 得 化简 得 两边乘以 4 得 x 4 检验 当x 4 时 左边 2 4 3 右边 所以x 4 是原方程的解 五 课堂小结 五 课堂小结 1 对自己说 你有什么收获 2 对同学说 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3 对老师说 你还有什么困惑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作业 教科书 83 页习题 3 1 第 4 5 6 题 ab cc 1 23 4 x 0 345 0 30 3 x 54 4 0 4x 54x 4 5 4 5 x 4 5 1 2232 4 x 1 1 4 x 七 教学导学案七 教学导学案 3 1 23 1 2 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 导学案导学案 一 复习 检查 一 复习 检查 1 什么叫做方程 2 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 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二 学习目标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 2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 用等式的一条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 三 自学与精讲 师生互动 三 自学与精讲 师生互动 1 自主学习 p81 82 2 探索等式性质 1 观察课本 81 页图 3 1 1 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等的性质 1 用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如果 那么 2 观察课本图 3 1 2 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等式性质 2 用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 如果 那么 如果 那么 3 注意 一 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 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二 等式两边加或减 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三 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 0 即 0 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3 例 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 x 7 26 2 5x 20 3 x 5 4 四 练习 检测 评 四 练习 检测 评 1 1 若 3x 7 10 则 3x 10 7 根据等式性质 1 两边都 而得到 2 若 4x 3x 3 则 4x 3x 根据 3 若 3x 18 则 x 根据 4 若则 11 2 23 xx 3x 12 根据 则 3x 12 根据 x 根据 2 完成课本第 83 页的练习 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3 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并检验 1 2x 5 17 2 3 x 7 26 2x 3 x 5 15 4x 4 3 54 2 x 五 课堂小结 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等式的性质 1 如果 那么 等式的性质 2 如果 那么 如果 那么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教材课本 p83 页习题 3 1 第 4 5 6 题 课后反思